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,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,意思是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样,如同行走在薄冰上一般,比喻心中存有戒惧,行事极为谨慎。
《诗经》,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部典籍的价值并不仅仅是诗集,还具备重要的文献价值,记录和反映着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。同时,《诗经》具有重要的教化人心、移风易俗的作用。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古时的诗有3000多篇,后来孔子删诗,选取其中符合并可以应用于礼义者三百篇,“皆弦歌之,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”,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诗歌的总源头《诗经》。《毛诗序》里将《诗经》上升到家国天下的高度,“经夫妇,成孝敬,厚人伦,美教化,移风俗”,认为《诗经》小可以用来教化乡里百姓,大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。
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思想认识,常常体现在儒家经典中,比如《论语·泰伯篇》就有这样一段记载:
曾子有疾,召门弟子曰:“启予足!启予手!诗云:‘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而今而后,吾知免夫,小子!”
讲述的是曾子病危弥留之际,召集众弟子围在他身边,他跟学生们说:“把我的脚摆正,把我的手摆正。《诗经》上说‘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’,我这一辈子谨慎小心地修养心性,现在要去世了,我知道自己不会再犯错误。但是你们后来人还是要继续谨慎、小心!”
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数朝元老,为人极为谦逊。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:“一命而偻,再命而伛,三命而俯。循墙而走,亦莫余敢侮。”每次得到任命,正考父都愈加谨慎,一次提拔要低头,再次提拔要曲背,三次提拔要弯腰,连走路都靠墙走。这既是对权力的敬畏,更是难得的清醒。
据《宋史·包拯传》记载,包拯到端州(即今天的肇庆)任职,这里所产的端砚名闻天下,采制端砚需要大量人工物力,之前的官员为了结交朝中权贵、不惜过量开采端砚,大为劳民伤财,而包拯则“岁满不持一砚归”,体现了为官者的品德和操守,也彰显了其内心的戒惧和敬畏。为官者, 身负国之“大任”、民之所托,责任重大,必须时刻秉持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态度,知敬畏、懂行止。就像《易经》里讲的:“天道亏盈而益谦,地道变盈而流谦,人道恶盈而好谦。”这样的思想认识贯穿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当中,成为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自警与自觉。
回望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历程,时刻保持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谨慎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备的政治操守,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,夺取全国胜利,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,“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”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一个新世界。
老一辈革命家经常告诫党员干部时刻知敬畏、存戒惧、守底线。周恩来同志曾讲,“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、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,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。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。这不是后退,不是泄气,而是戒慎恐惧”。刘少奇同志在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中说:“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、无人监督、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,他能够‘慎独’,不做任何坏事。”邓小平同志也说,“做事要有所畏、有所怕,不能无所顾忌”。
百余年来,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、之所以成功、之所以始终充满奋进的力量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,时刻保持了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精神。
多少风雨兼程的艰难跋涉,多少矢志不渝的勇毅笃行,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党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历史担当,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,自觉向体内病灶开刀,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,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“组合拳”,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。
2013年7月在西柏坡,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:“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‘两个务必’的深邃思想,始终做到谦虚谨慎、艰苦奋斗、实事求是、一心为民,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‘考试’、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‘考试’考好,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、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。”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我们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,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,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,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。
向着新目标,奋楫再出发,我们的前途无比光明,我们的使命任重道远。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、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,这就更加离不开时刻保持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谨慎和精神。
党员干部工作上要大胆开拓,在用权上则要倍加谨慎,常怀敬畏之心、戒惧之意。只有保持谦虚谨慎、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,保持奋发向上、锐意进取的干事劲头,下定决心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,安不忘危、存不忘亡、乐不忘忧,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,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。